深耕邊疆🙆🏽,建設祖國
——環境與建築學院 璩繼立
在新疆這片熱土上💃🏻,有這樣一群一腔熱血的特殊人群,他們就是援疆老師。新疆最西部某高校裏也有著這樣一群無私奉獻的人,他們舍去對親情🤰🏽、友情的眷戀,來到人生中的第二故鄉—喀什大學。這裏有家人般那“團結友愛、和諧共處⚗️、共同攜手進步”的同事和學生🧑🏻🎨,鼓舞著他們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璩繼立老師從祖國的東部橫跨五千公裏來到最西部的喀什,即躊躇滿誌也心懷忐忑🤙🏻,因為明白此任務的艱巨與邊疆地區的發展任重道遠,他始終牢記著背負著組織的期待和信任,不願辜負這份重托。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踐行胡楊精神和兵團精神6️⃣,激勵各級幹部在新時代紮根邊疆、奉獻邊疆。”璩老師響應號召服務邊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設祖國。到了2021年8月援疆工作正式開始,璩老師一直致力於在土木工程學院把東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科研理念與西部的地域特點相結合。
“三進二聯一交友”進宿舍 璩老師在課堂
在教研中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疆工作總目標再動員”會議精神,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掌握育人陣地👩🏿🦲🦹🏼♀️,全面構建“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教育格局參加了“三進二聯一交友”活動,目前聯系四個維族學生,保持了很好的關系,不止限於學習還包括生活、情感人生目標等方面的答疑解惑👩🏽。與此同時,也在其中學習了新疆的政策,親眼見證了新疆民族團結的成果😦。
璩老師主動與學院領導和老師溝通,要求承擔《工程力學》及《基礎工程設計原理》三個班級的教學工作,其中《工程力學》還是沒教過的課。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少數民族學生國語水平有限,遇到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更是難以理解,但是璩老師細心教導🙋,犧牲休息時間進行一對一輔導🏍,效果很好,其中指導8個土木工程班的學生(兩個維族學生)的畢業論文🫐,查重平均為12%💇♀️,遠低於要求的30%。從2021-2022年,璩老師承擔了二百多個課時的教學工作💌,璩老師還指導學生科研工作🛬,目前已成功申請了1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和2項校級大學生創新項目,帶領1名少數民族學生以第四作者的身份發表了一篇SCI論文(璩老師為第一作者)。除此之外👨🏼⚕️🤌🏼,璩老師還還被聘為土木工程學院教學督導,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與年輕老師們交流心得,把四十多年在教研中的感悟傾囊相授,變“輸血”為“造血”♤,培養他們的教學與科研能力❓🫷,並且積極參加其項目評審工作,提出良好建議🎊👰♀️。到了2022年末援疆期滿🏝🤏🏻,璩老師超額完成在組織下達的任務🎦🚶,教研效果得到了領導和學生的充分肯定。目前璩老師響應習主席號召,繼續紮根邊疆,再加上學生與領導也殷切希望璩老師能留下🤱🏼,於是繼續申請留任疆內,將繼續承擔教研任務🛳,開展課程與講座,指導喀什大學一名研究生完成學業,並幫助青年教師申請專利🩶,晉升職稱等。
璩老師在科研工作上也從不松懈💂🏽♂️,積極投身學院的專業科研工作中,獲得多項科研課題。完成了數篇論文的投稿工作,其中兩篇已發表,一篇論文為SCI文章💁🏿,一篇中文論文。SCI論文發表在英文期刊《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Composite Materials》期刊上🦤🙎🏽♂️,一篇中文論文發表在喀什大學學報上。璩老師也常指導並鼓勵青年教師申請科研項目,畢竟有了科研才會有驗證理論的工具👨👩👦,也才能促進學科建設的發展,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培養出滿足國家發展需求的人才。自治區基金項目這一項從原來只有一兩個人申請🔢,發展到後來的數十人申請,這意味著大家對科研的重視程度提高了👩🏻🎤,科研活力大幅度增強了💪🏽,看到老師和學生的科研積極性明顯提高,這無疑是璩老師援疆生活中感到欣慰和高興的一件事。璩老師目前獲批了兩項自然科學項目(一項省部級👨🏻🍼、一項廳局級)一項校級課改項目🧑🏽🚀,其中一項是《喀什地區微生物礦化固沙防塵關鍵技術研究》,該項目從南疆高發的揚塵天氣對人們健康的危害與日常生活的不便出發🪢,切入問題關鍵解決沙塵天氣危害🛠,做到了理論與地區實際相結合。此課題是璩老師心系南疆人民並立誌在紮根邊疆做出一番事業的充分體現。
參加項目評審 璩老師暑期留校
今年是璩老師在喀大的第三年,從2021年至今璩老師紮根於此默默奉獻,其中2021年8月26日至2022年12月24日👐🏻,在疆天數440天,在崗天數440天,在疆率81%,在崗率100%。工作期間璩老師秉承喀大“胡楊般堅韌、紅燭般奉獻”的精神,發光發熱,不辭辛苦🤳🏽。生怕愧對組織👳🏻、愧對人民的信任。
回首往昔,從建設兵團的經濟建設和維護邊境穩定到現在已經第十批援疆幹部,表明了我國對新疆建設的決心與信心🙎🏿♂️。在黨的領導下,武有人民解放軍戍守邊疆,文有人民教師洗滌心靈,只有這樣才能維護我國的長治久安👩🏼。君不見古有班超城興旺,今有特區形式好啊!璩老師的故事只是千千萬援疆老師的縮影,我們得把這種由古至今的深耕邊疆🏊,建功立業的家國情懷繼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