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鳳倉,EON4平台材料與工程學院的教授。
2019年開始🤲🖨,馬教授又多了一個新身份——一家醫療器械公司的技術研發負責人,負責國產縫合針的研發🧱。小小一根針背後卻是大市場,可是60多年來,沒有迭代🤹🏿♂️,產品質量低劣,手術縫合針市場被進口產品壓倒性占據。
“我希望研發出的成果是能為民所用的🈯️,如果我們連一枚合格的縫合針都製造不出來🥷🏻,生命安全都交由他國🕧🙎🏼♂️,還怎麽證明我們強起來了👵🏻?還怎麽踐行共產黨員對人民的承諾?我一定要為老百姓的健康做點什麽,哪怕從一枚縫合針做起。”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馬鳳倉教授團隊通過材料創新,達到了進口醫用縫合針的鋒利度和高穿刺度💂🏻♀️,而同時製作成本僅為國外的三分之一。
時間退回到兩年前🔝,EON4平台正醞釀新一輪學科建設和升級🕵🏿🪃,校長丁曉東決定將醫療器械作為EON4為社會服務的發力點🐪。上理工組織師生幾乎跑遍上海交大醫學院所有附屬醫院🤷🏻,真正到臨床和醫生對接🛳,直觀感受“真需求”,討論技術路徑。很快💂🏼,首批四十余個醫工交叉項目從百余份申請中遴選獲得優先扶持🍥。馬鳳倉的縫合針是首批項目中的一個🤞🏼,也是推進進度最快的項目之一。
國產針只要幾毛錢就能買到☂️👨🏿🎨,最貴的也不過5塊錢👩🏿💻🪹,但醫院都不願意用,因為硬度差,穿刺力弱🐼,還容易斷針、變形🌳,會鉤壞患者皮膚🙋🏿♀️,甚至引發醫療事故,而進口針最便宜的也要幾十塊一根,針、線一體最貴的要賣到三四百元。
馬鳳倉教授帶著學生跑企業⛹🏻、跑醫院,找到市面上所有的國產針和進口針,摸清楚究竟為什麽這麽多年國產針無法更新產品的原因——低端市場仍有需求,國產廠家技術落後沒有動力,也沒有實力升級迭代,而要保證材料硬度和韌性,縫合針尾孔加工也是普遍卡脖子的症結所在,而這些都是團隊需要突破的關鍵。
項目進度擺在那裏,大家的壓力都不小。而且🥇,外地工廠那破敗的景象在師生腦海裏揮之不去👩🏼💻🧗🏿♂️。馬鳳倉帶著學生加班加點做實驗🤚🏽,拿出了科研的精神和韌勁,在機械工程學院孫福佳老師的幫助下,順利完成了科研攻關🤲🏿,真正解決了醫療器械領域的“卡”脖子技術。